农作物生长期间,病虫草鼠害堪称“拦路虎”,直接影响产量与品质,而合理喷施农药是防治这些问题、保障作物稳产提质的关键手段。如今,随着抗性病虫草害日益增多,新型农药不断涌现,品种愈发丰富多元,这就要求农户们必须熟练掌握农药特性与施用技巧,才能充分发挥药效,避免因使用不当引发药害。
进入夏季,气温持续攀升,蔬菜、瓜果等作物迎来生长关键期,此时病虫害风险也随之加大,科学喷药显得尤为重要。不少农户误以为中午高温时段喷药,能借助高温增强药效,快速杀灭病虫害,实则这是常见误区。正午时分,强光与高温并存,药液会快速挥发,难以被作物有效吸收,而且害虫多躲藏在叶片背面避暑,实际防治效果大打折扣,反而可能因药液浓度骤升灼伤作物。
真正科学的喷药时间的是上午8-10点或下午17点以后。上午8-10点,叶片上的露水已自然风干,气温尚温和,正是害虫觅食、活动的活跃期,此时喷药既不会因露水稀释药液导致药效下降,也能避免高温引发的药液蒸发过快问题,让药剂充分作用于目标害虫。下午17点后,气温逐渐回落,光线变缓,害虫再次活跃起来,此时温度稳定,药液浓度不易波动,灭菌除虫的效率更高,对作物的刺激性也更小。
若喷药时间不当或操作不规范,很容易引发药害,给作物带来不可逆的损伤。药害常见表现有三类:一是斑点黄化,叶片、茎秆及果实上出现大小不一的不规则斑点,影响光合作用与养分运输,严重时整株会失绿枯萎;二是器官畸形,过量或不当用药会抑制作物生长,导致叶片卷曲、根部丛生、果实畸形,大幅降低食用价值;三是落花落果,植株的花和果实吸收过量药剂后,易出现落叶、落花、落果现象,坐果率和结实率显著下降,直接影响收成。
想要避免药害、提升喷药效果,除了选对时间,还需遵循规范的喷施流程。首先要摸清田间情况,喷药前明确病虫草害的种类、危害程度与分布范围,再针对性选择药剂——农药针对性极强,盲目用药不仅无效,还可能损伤作物。其次要选对药剂,务必前往具备正规资质、信誉良好的店铺购买,切勿贪图便宜选购无生产日期、无生产厂家、无合格证书的“三无”产品。
喷施时,第一步要仔细阅读农药说明书,明确适用作物、注意事项及精准的配比浓度,结合病虫害严重程度合理调整用量:过量易引发药害,用量不足则无法达到防治效果。此外,药害可防可治:预防方面,喷药前需关注气温、湿度、降雨、土壤条件及光照情况,避开不利天气;治理方面,若发现药害初期症状,应立即用清水喷淋作物,冲洗残留药剂,随后补充促生长肥料与调节剂,帮助作物恢复长势;若药害严重,补救无效时,需及时拔除受害植株,改种新茬作物,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。